對家長的要求:首先要做到尊重接納理解孩子的決定和選擇。這可能比較難,社會主流價值標準,就是在該上學的年齡就老老實實地乖乖地呆在學校,接受正規(guī)的教育,如果偏離或違背了這一約定成俗的成長線路,就會被看作有問題、不正常、是“另類”等?!皡拰W”之所以被看作是嚴重問題,就是它背離了大眾認定的“正常”即“上學”行為范疇。人從一出生,就被許許多多的條條框框所約束,一旦打破,就會被貼上各種各樣的“標簽”。我在想,如果有第二種被大眾所接受、認可的成長路線或尊從“人”本身的內心需要的個性化成長路線?然而我又想,如果是我的孩子厭學在家,我能做到坦然接受,穩(wěn)如泰山般視而不見,非常鎮(zhèn)定看待而非焦慮、擔憂、愁悶孩子的前程和將來?所以,家有厭學孩子,父母急躁、焦慮、郁悶、擔憂都是正常反應,不論是對孩子說教也好,還是打罵也罷,都是一種手段。在此希望家長能打破常規(guī),對孩子厭學做到尊重接納理解,感受他們擔心此刻的內心活動。
其次在孩子離開學校回到家時,給孩子一個擁抱,真誠地說:“寶貝,不知道你在學校受到了什么傷害、委屈、不公,心里一定非常不舒服,想回到家中休息調整,媽媽理解你此時此刻的心情。如果你愿意將你的心思想法告訴我,我會認真傾聽,有困難咱們一起想辦法克服、戰(zhàn)勝之。如果你不愿意和我說,也沒關系,媽媽相信你,一定有辦法調整好的,媽媽不想你難受太久。”即使家長內心是翻江倒海的,表面上也要穩(wěn)住自己,不好奇不逼問原因,不打罵,不說教,給孩子時間、空間,讓孩子靜一靜,想一想,慢慢地思考接下來要怎樣?孩子是聰明的,在家長完全接納他的現狀下,孩子也會思考如何解決當下的困境?如何幫助自己度過這困難的一段?如何“名正言順”回歸學校?如果家長軟硬兼施、威逼利誘地催著讓孩子去學校,青春期的孩子則會拿出他的看家本領——對抗之,這樣做只能是適得其反。因為孩子知道家長是愛他的,不舍不忍更狠不下心將其趕出家門的,所以他們叛逆起來,十頭牛都拉不回來的。所以“硬斗”,最終敗下陣來的是家長。與其“硬斗”既傷感情,又不解決問題,還有可能將孩子越斗越離家長期望目標越遠,還不如接受,讓孩子自己慢慢處理。
第三在孩子“自省反思”的時期,盡量不去打擾,以一個星期為界(家長根據孩子的情況定,可長可短),這期間如果孩子沒有向父母求助,也沒有主動和父母聊,那么父母可以嘗試著試探性地問,休息調整的怎樣?有沒有一些想法要和父母聊?如果孩子還是不愿意張嘴說,那就再給孩子一周時間,等等看。那如果孩子愿意說他的故事了,家長一定要耐心地專注地傾聽,不預設、不評判、不打斷,讓孩子盡情地訴說,聽聽孩子的看法、想法及接下來的打算。如果孩子依然不去學校,那么家長此時就可以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孩子,不上學,可以,人各有志,家長不強迫,但你不能總是呆在家里,無所事事,消磨時光,總要學個技術,將來等你成人了不論是靠體力勞動,還是智力才干能自食其力地生活就好。還有將來你不要后悔今天的選擇,也不要抱怨父母,未來的日子不論滿意與否,都是你對今天選擇要承擔的結果。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這么小,說這些聽得懂?是否明白這中間的道理、厲害關系?孩子是聰明的,如果家長肯放手,尊重他,讓他選擇,那孩子接下來的行動也大多不會讓父母失望的。人人都希望自己更好!孩子也不例外。我想這比以父母權威控制壓制的結果要好些吧。當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是最好的,也許這不適合你的孩子,但可以試試。
第四,退一萬步來說,即使想盡各種辦法,動用所有的力量和資源,孩子仍舊不愿上學,那按照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和“行行出狀元”的觀點,也許你孩子的人生是“倒著走”或不按常規(guī)成長套路走,或許是現在成長的節(jié)奏與他的不合拍,需要停下來調整,又或許在某一天,他突然開悟了、“睡醒了”、“鬧夠了”,他開始努力學習了上進了,這都是有可能的。那如果孩子永遠都不知道學習會帶給他未來人生有什么不同,那只要他身體健康靠雙手養(yǎng)活自己,也是一種生活。
結合自己孩子曾有過類似情況的做法的感悟(女兒曾在初三第一學期即將結束時,告訴我她不想上高中而要上職高,因為以她那時的身體狀況和的學習狀態(tài),要考上一等一類的高中的確有困難。當聽到孩子給我說這些事,心理的那個滋味真的是五味雜陳,不可言說。幾秒的思索后,我接納了她的要求,并告訴她,如果現在高強度的學習給她帶來了各種不適,成績的壓力讓她絕望,每日的生活都非常煎熬,那就不拼了,輕松一點上職高吧。學一技之長,能獨立有事做就好。接著我又告訴她,如果她覺得自己還想以自己的節(jié)奏(不跟學校和班級)搏一搏,就和我說,然后找一對一的老師輔導。過了幾天,女兒和我詳細地聊她的“奮斗”計劃,幫忙找哪科的老師輔導。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,孩子中考成績超乎我們的想象。語數成績接近滿分。值得慶幸是自己當時沒有強迫孩子一定要上高中,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和決定,家長退一步,孩子就會進一大步,甚至會給家長帶來意外之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