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總能聽到《上學歌》:
“愛學習、愛勞動,長大要為祖國立功勞!”
那時候身邊的小伙伴對上學大多都充滿了熱情。
這么多年過去了,我們的生活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,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學校,都變得更好了。
可是孩子們快樂學習的勁兒呢?似乎被這表面的一切奪走了。
孩子不愛學習越來越普遍,也成了家長最頭疼的事,吃好的穿好的,什么都不用管,只是一個學習,怎么偏偏一提就皺眉呢?
這些年我接待的兒童案例中,因為厭學導致的焦慮、抑郁非常普遍,有的還伴隨頭暈、惡心、肚子痛、吃不好、睡不好等身體癥狀。
今天上午,咱睡眠心理中心,就有位家長反映:他家孩子每次臨去學校的時候就頻繁地去廁所,每到考試的時候會更加嚴重。
這里涉及到一個心理學名詞叫做軀體化,就是情緒通過軀體癥狀來表達,這在成年人當中也并不少見。
比如說:
有的人愛忍氣吞聲,他的胃往往會出問題;
長期壓抑可能會造成消瘦或肥胖;
有的人一緊張就嘔吐等等。
對于孩子來講,在面對情緒壓力的時候,往往還沒學會太多的表達方式。在學習面前,更是沒有理由去反駁,因為有太多道理使他不得不面對學習。
但他們的感受可能很糟糕,會產(chǎn)生很多負性的情緒,這種情緒沒有渠道釋放,只能以軀體癥狀的形式來表達。
假如說壓力帶來的情緒不能舒緩,很可能會讓孩子崩潰,臨床上因?qū)W習問題造成的精神疾病并不少見。
所以說,軀體化是一種自我保護,是降低焦慮的一種方法,同時也是一種現(xiàn)實提醒,表達著孩子內(nèi)心所承受的煎熬。
持續(xù)的負面情緒不僅會帶來軀體化的表現(xiàn),還會造成厭學、考試焦慮,甚至是恐懼癥。
曾經(jīng)接到一位家長的求助,她7歲的女兒完全不能靠近教室大門,每次都是臉色煞白,滿頭的大汗,緊張的瑟瑟發(fā)抖。
追溯一下,最初孩子也僅僅是不愛學習。
所以孩子不愛學習,確實需要家長的關(guān)注。
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求知欲,但曾有一項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我國有46%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,33%的學生對學習表現(xiàn)出明顯的厭惡。
究竟是什么抹殺了對學習的興趣呢?
2015年網(wǎng)上曾發(fā)布過《全國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調(diào)查》,報告顯示,我國中小學生平均每天寫作業(yè)達3小時,是全球均數(shù)的2倍,普遍睡眠不足7小時。相當于法國的3倍,日本的4倍,韓國的6倍。
雖然近幾年教育部不斷發(fā)出通知,要求中小學校減輕學生負擔,甚至在今年提出對課外輔導市場進行規(guī)范。
但這些從來沒有真正帶給孩子輕松,因為家長們都明白初高中這幾年的關(guān)鍵性,即使沒有了課外輔導,也一定會通過別的方法,對孩子的學習緊抓不放。
這樣的重負下,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(xiàn)出對學習的厭煩,學業(yè)重儼然是造成孩子排斥學習的一個因素,但事實上似乎并沒有那么簡單。
一項針對來自6個國家、超過1.3萬對雙胞胎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兒童在學習動機方面,40%~50%的差異可能來源于對他們父母基因的遺傳。
孩子不愛學習背后,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復(fù)雜。
提到遺傳因素,并不是說家長要對孩子不愛學習的現(xiàn)實表示認命,而是希望做父母的能夠看到孩子之間的差異,放下攀比。
常常會聽到家長抱怨:
“我家孩子怎么就不能像誰誰誰那么用心、那么上進!”
是的,每個孩子都不會一樣,平行去比較只會讓家長更煩惱,孩子也會很不舒服。
在遺傳因素之外,孩子的發(fā)育狀況也影響著對學習的態(tài)度,比如說感覺系統(tǒng)發(fā)育不良造成的注意力問題、情緒問題、讀寫困難,視聽覺問題等。
都可能造成孩子在學習中體驗挫敗感,以至于不喜歡學習,還有多動癥、抽動癥或者自閉傾向等,這些都需要家長格外關(guān)注。
曾經(jīng)有位家長反映孩子每個周末留的家庭作業(yè)都寫不完,別的孩子認真寫一個小時就完成了,可是他總是磨磨蹭蹭完不成。后來做了學能測試,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原來存在讀寫困難。
另外因為情緒問題而不能投入學習的案例也很常見,孩子會表現(xiàn)出情緒低落、煩躁,多思多慮,反復(fù)洗手或咬指甲,甚至感覺活著都沒意思了。
我們知道焦慮、抑郁、強迫都會消耗大量精力,不僅如此,還會影響到身體各個系統(tǒng)的運轉(zhuǎn),記憶力、注意力及判斷力都會被削弱。
我曾遇到很多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為什么想那么多,也不會太關(guān)注孩子的情緒狀態(tài),認為心情不好算不了大事,實際上負面情緒的危害并不亞于身體疾病。
負面情緒會消耗了孩子學習的力氣,即使他也想學好,但是力不從心,行為上就會表現(xiàn)的不盡人意。
明明從小就非常聰明,除了父母之外,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都對他寄予厚望,盼著孩子將來能夠考上清華北大。明明小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,但從初一開始學習不夠積極,還有點迷戀網(wǎng)絡(luò),到了初二直接想退學了。
其實明明對學習非??粗兀撬f承受不了家人的期待,當然哪個家庭對孩子沒有期待呢?
這并不是問題所在,在后來的咨詢中,明明講到初中的課程有點難,加上在班級上排名比小學時落后很多,老師也不太關(guān)注自己,感覺非常失落。
青春期是自我發(fā)展的一個敏感時期,會面臨很多內(nèi)心期待與現(xiàn)實的沖突,如果這個沖突沒有及時的化解,就會轉(zhuǎn)化成各種問題,厭學也是內(nèi)心沖突的產(chǎn)物。
學業(yè)太重以及不同成長階段的挑戰(zhàn)都可能影響到孩子內(nèi)心的穩(wěn)定性,造成不能很好的投入學習。
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,那就是家長的情緒,現(xiàn)在可以說全民都對自家孩子的學習成績十分關(guān)注,很多做父母的常處于焦慮的狀態(tài)。
因為對孩子有期待,可能不由自主的去催促,甚至斥責,孩子往往并不是不喜歡學習,而是不喜歡被逼迫學習的那種感覺。
由于鏡像神經(jīng)元的存在,我們的大腦會在不知不覺中將情緒傳遞給身邊的人,孩子長期感受父母的焦慮情緒,就會耗費很多心力,影響到學習狀態(tài)。
除了家長的情緒可能導致孩子厭學以外,家長的態(tài)度也影響著孩子的學習表現(xiàn),這里涉及到兩個心理防御機制—自我功能抑制和投射性認同。
很多家長對孩子有很多的不信任,比如說認為孩子不能管理好自己,貪玩,不能獨立的安排好學習,離了大人根本不行。
孩子的潛意識為了迎合父母,本來自然逐漸形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會被抑制,以此來表達對父母的認同。
有很多孩子會怨恨父母對自己的控制,但無論父母怎樣,孩子的潛意識都會不由自己的去迎合,最后,變成了父母嘴里經(jīng)常嘮叨的那個樣子,這也說明父母對于孩子影響之巨大。
心中既要認同父母,又想發(fā)展自我,在這兩者存在沖突時,勢必會帶來問題。
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表述過,人類的成長就是走向獨立,大自然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安放了內(nèi)在的動力,為了生存和發(fā)展,人類自然會尋求學習。
我們可以想象一下,假如說你非常喜歡畫畫,這種情況下,如果身邊每天都有個“監(jiān)工”提醒你該畫畫了,可能有時候你累了或者沒靈感,但是對方依然催促,甚至逼迫,這樣用不了多久,你對繪畫的興趣可能就消失殆盡了。
我們必須看到并承認,整個社會大環(huán)境給孩子帶來的壓力,要學的功課確實很多,并且很多也是枯燥的,換作大人,能夠很好的適應(yīng)都不容易。
如果做父母的不能理解,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為了化解焦慮,而犧牲了孩子。
與其讓孩子愛上學習,不如思考如何能讓他獲得良好的狀態(tài),給孩子制造一些快樂的時光,孩子狀態(tài)好了,他自然會很好的投入學習。
所以了解孩子為什么產(chǎn)生了厭學情緒,在對應(yīng)的方面做出調(diào)整,退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上,才是我們家長最該努力的。